中国电机工程学会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学有意思的科学 做有意义的科普 ——火星叔叔郑永春做客第二期“电力之光大课堂”

发布时间:2020年6月11日 来源:学会管理系统

     

      为打造好新时代创新发展的“科普之翼”,推进科普人才建设,促进科学普及和全民科学素质提升,在中国科协科普部指导下,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在“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前夕精心制作推出线上系列科普讲座“电力之光大讲堂”

 

  6月10日14:30-16:00,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中国首位卡尔萨根奖获得者、火星叔叔郑永春博士做客第二期“电力之光大讲堂”,深入解读《科研工作者做科普的体会与思考》,帮助科技工作者拨开心头疑云,倾囊相授科普传播实用建议,倡导更多科技工作者担负起新时代科学家使命,为促进国家科技创新、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科技强国奠定大众基础。

 

 

 

 

“春哥四问”之一:为什么要去做科普?

     “科普为科技强国奠基。”

    “科学教育不仅是为了培养未来科学家和工程师,更是奠定科技创新的大众基础。”

     科学是人的基本素养,然而目前我国的全民科学素养还相对较低,做科普,可以营造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做科普,可以减少谣言的传播,传递正确科学的知识,拒绝伪科学;做科普,有助于激发公众兴趣,促进学科发展,培养本领域接班人;对于科研工作者,做科普是实现自身价值的一个通道。

“春哥四问”之二:你准备给谁做科普?

     “明确科普对象,是做好科普的前提。”

     “青少年是科普的主要对象。”

      中小学是科普的主要阵地。科学教育,应该成为与数学和语文并列的主课。目前教育的不足,导致知识碎片化,缺少体系和逻辑联系,忽视科学方法的训练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所以要努力要打通科学进入课堂的通道。

“春哥四问”之三:你准备怎么做科普?

     “科普的内涵: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

     “科学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科学家,而是像科学家一样思考。”

      郑博士对标国际科普工作,介绍了科普的目的和内涵,分享了多年来从事科普事业所总结出的宝贵经验,从做好科普报告、撰写科普文章、接受科普采访、参加科普演讲、参与科普展览等方面提出宝贵建议,给予科技工作者做好科普工作全方位指导。

“春哥四问”之四:做科普不被理解怎么办?

     “科学是一个人的基本素养,是社会的生活方式,要跟每个人共享”

     为国家和社会发展服务是科技工作者的使命,做好科普是做好服务的重要体现和手段。科普是全社会的科普,科普工作应该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每一位参与者的无私奉献和辛苦付出。当我们做科普不被理解就更需要让人们理解科普的价值和对人们的意义。

     本次大讲堂主要面向科普工作者、学会传播专家,以及来自省级地方学会、专委会、高校会员中心等单位的电力科技工作者,讲座获得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学会会员的广泛关注和一致好评。科普时报、中国科普网、央视网、中电传媒、电网头条、亮报、闪亮播报、南网传媒公司等媒体单位参与传播。

     内蒙古电机工程学会郭涵:郑永春博士从最贴地气的问题入手,为我们讲解了——为什么要科普,给谁科普,怎么科普,科普不被理解怎么办?从这最基本的问题深入浅出的、生动形象的讲科普教材的现状、青少年科普的重要原则等内容。这次疫情让我看到了太多的人相信谣言和不故意的传播谣言,让我感受到科普的重要性以及及时性,感受到科普工作任重道远,但是同时也是科普发展的重要契机。作为电力科普的中坚力量、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更应该扛起电力科普的重担,从我做起,从我们志愿者做起,让更多的人了解从事科普,更多的人爱上科普!

     电力社张量:知道郑老师的科普大名已经很久了,感谢学会能够以讲座的形式拉近我们的距离,郑老师不但从科学素养、科普价值、中小学教育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及思考,还分别从科普报告的写法、科普内容的注意事项、甚至从事科普工作不被理解等多方面、多角度进行了经验分享,收益匪浅。科普就是讲好科学故事,但要讲好这个故事,需要责任、需要热爱、需要分享与付出。希望在未来的出版工作中能够结识更多的郑老师这样的科普专家,也期待着能够看到国内更多的兼具知识、思想、精神、方法的优秀原创科普作品。

     贵州电机工程学会丁宇洁:郑永春博士言简意赅阐述了科研人员做科普的痛点,为我们讲解了——为什么要科普,给谁科普,怎么科普?科普报告、科普内容、科普故事进行分享,受益匪浅。我作为电力科普的宣传者也深有体会,几年的科普历程,已让我认识到电力科普宣传的重要性。电力是听不见摸不到的东西,让人麻痹。因不懂电造成的人身触电事故时有发生,防止人身触电危险一直激励着我,有义务去宣传用电知识,让更多的人了解电力安全科普知识,保护生命关爱自己。

     国家能源王顶磊:郑博士首先从让“人生具有更多可能性”的教育作用引入了科普教育的重要性,这种授课方法提起了听众的兴趣,会起到很好的授课效果。继而现身说法,阐述了科学与教育结合的重要意义。科学教育家要既懂科学又懂教育,这也提醒广大电力科普工作者要提高自身的素质与能力。讲课中郑博士还提醒广大科普工作者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授课技巧上都要逐渐提高授课本领,切实提高授课效果。最后,郑博士指出科学素养也是每个人的基本素养,从小逐步养成,并建立科学思维,这是有效解决问题的思维。

     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邵千智:郑老师今天的讲座,使我收获颇丰。他提出一种让人耳目一新的见解“科普,是一种知识服务,虽然不收费,但应有服务消费者的思维,从听众的角度去思考布局所要讲解的内容”。这一观点,仿若破冰之刃,使我懂得了该如何去进行合理的内容选材。在讲座中,郑老师从一个长期从事科普讲座的前辈视野分享心得体会,使我明白之所以要做科普讲座,是为中国成为科技强国奠基,科普工作犹如智慧果实,对于听众提升的往往不是知识量,而是提升智慧悟性,为其打开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有一句话叫“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听了郑老师的讲座,我想说“科之强者,授业普智”。

     华能沁北莫文泽:电力之光大讲堂的郑永春博士讲了什么是"科普",它与科研、教育的区别,并倡导科普应该和科研以及教育融合在一起,而不是割裂开来;讲了“科普”含义也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发生着演变,从科学救国到科技是生产力再到科学是基本素养;讲了科普的对象是什么;讲了科普要瞄准公众的需求,只有你提供的科普与公众产生了共鸣,得到了公众的理解,才能更好的被传播和学习。

     《亮报》潘宏娟:收听了“电力之光大讲堂”第二期郑永春博士《科研人员做科普的体会与思考》讲座后,拓展了科普工作思路。郑博士提出,应该释放科学创新活力,让读者愿意接触科学,让科学成为公民基础素养,让科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这个提法让我受到启发,也引发了进一步的思考,不断明确下一步的工作方向。郑博士将“创新中国”分解为:科研中国、科普中国、科创中国和科教中国,让我更加明确意识到科普工作的价值所在。作为从事科普工作的媒体记者、编辑,听了讲座后,我在一定程度上更加明确了工作方向。那就是让更多的科普作品在介绍科学知识的同时,体现出科学思想、科学精神,能够更好地实现科学、科技与人文结合,这样才能让科普作品有更好的传播效果。

     西安理工大学梁老师:听完郑博士的讲解,深有感触。首先,生活中民众对电力行业有诸多误解,郑博士认为可通过科普来消解。我赞同他的观点。郑博士非常有心,他在讲座中提到了两个例子:特高压输电、核电站选址。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例子,如变电站的选址、停电的处理、电费的确定等,这足以体现电力科普的必要性。其次,郑博士认为科普不仅是知识的普及,更应该是方法、思想、素养的普及。这一说法层次非常高,能做到的话,可通过某一学科的科普来提升受众的整体素质。当然,对科普工作者要求也很高。最后一点,郑博士认为青少年是最佳受众。我的看法是科技发展速度太快,全民都应该是受众,只不过不同群体的科普内容和方法应该有所区别。

     电力之光大讲堂第2讲回看:郑永春博士《科研工作者做科普的体会与思考》:

https://ke.qq.com/webcourse/index.html#cid=2373761&term_id=102477270&taid=31854597&lite=1&vid=5285890804012512454

     电力之光大讲堂第1讲回看:李象益教授《新时代号角下电力科普新征程》:

https://ke.qq.com/webcourse/index.html#cid=2373761&term_id=102477270&lite=1&from=800021724#taid=30604194&vid=5285890803585378223